发号器设计简述

TL;DR

发号器用于为系统中各个模块提供ID生成服务。

设计一个发号器至少需要考虑ID唯一性,有序性,性能,可用性,使用成本,以及一定的数据安全问题。

作为一个极其成熟的业务功能,发号器有大量的实现,有海量的文章描述各类要点,按序选择即可,无需重复造轮子。

为什么不使用UUID?

UUID 算法上使用部分硬件信息,从前面提到的几个维度来分析一下:

  • 唯一性上差强人意(虚假的硬件信息等)
  • 有序性上不完全能够保证
  • 性能上由于可以是本地生成没有太大问题
  • 可用性亦然
  • 使用成本上开发成本低,然而占用空间等较大
  • 安全性上不能被遍历,高版本的生成算法可以让机器无法回溯

综上,使用 UUID 带来的问题首先就是有序性上考量让人质疑,同时占用的空间较为巨大,生成的ID也较难理解,使用了不同算法实现的UUID需要深入实现才能人工制造出一个同类型的UUID。

最直接的影响,就是当前大量系统使用数据库,UUID 作为主键会严重影响性能

并不是说不能使用UUID,而是需要慎重考虑,属于架构上的取舍。

解决问题

合理设计的发号器可以解决如下问题(部分):

分库分表的分区键

业务在初始阶段往往是一个单体应用,往往选择依赖数据库生成自增ID来标示新增数据。

随着业务增长,单表数据增长到千万及以上,或者出现了激烈的竞争条件,需要考虑进行分库分表操作。

此时的ID成了问题,通过发号器为每条记录生成一个全局唯一的ID,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主键冲突等问题,让数据各得其所。

自增ID的数据安全性

例如订单相关的业务,每日的流水属于业务的机密数据,如果直接选用自增ID作为订单号,竞对很容易直接估算出每天的下单量(例如间隔24小时下单)。

通过特定算法实现的发号器,一定程度可以规避这一问题。

ID的可读性

业务上的ID如果单纯是数字的信息量就太小了。

可以在ID中包含一些业务信息,帮助快速的定位问题。

常见架构

生成算法

大量的发号器设计上都使用 Snowflake 作为ID生成算法。

核心就是时间戳+节点信息+业务数据,通过位运算组合,在10进制模式下,数字基本单调递增而不连续。

生成的 ID 是64位数字,存储空间和表现力上来说对于绝大多数系统足够。

时间戳

默认的算法是41位用于毫秒级别的时间戳,通常还会搭配一个起始时间(默认是时间戳的0点),可供使用相对的69年时间,日常使用中可以考虑缩减,腾出更多空间用于业务数据,毕竟6年之后的事情都难以预知。

节点信息

一般每个服务器分配一个编号,可以结合 ZK / Etcd 等分布式协同组件管理编号,机器本身也可以配置一个默认编号用于降级,多台服务器使用一个编号主要带来的问题就是冲突。

业务数据

业务数据包含两个方面,一个是业务区分信息,即表示这一类型的ID是何种ID,便于查询问题,能够迅速判断应当从哪一系统入手。

另一个方面自然是核心的编号,也就是自增的数字序列。

虽然已经做了时间(ID 中携带时间戳)以及空间(ID 中的节点信息)上的隔离,但是限于 ID 的数据长度,1秒(或者1毫秒)内同一节点上生成的是有限个的,取决于数据长度。

架构设计

为了实现全局唯一,需要一个中心节点。

从对中心节点的依赖程度出发,可以分为两类实现,

纯中心实现

对于强依赖类型的发号器,每个 ID 的生成需要从中心节点获取。

最常见的实现方式就是直接使用数据库的自增 ID 生成序列,或者基于 Redis 这类 NoSQL 的内置特性完成。

一般采用这类方案的问题在于存在单点问题以及性能有上限(然而又有多少系统可以达到系统性能的上限呢?),项目中的订单系统实战过自增 ID + Snowflake的方案。

基于 Redis 的自增 ID 方案可以参考 唐福林 老师的博文《6行代码实现一个 id 发号器》,结合 Lua 实现,言简意赅。由于原文链接已经失效,这里摘抄一下:

这类方案几乎能满足中小业务的需求了,成本上可以复用现有基础设施,如果是做成了公共服务,成本会进一步降低。

纯中心实现有一个优势,就是所有ID能保证全局单调递增。

中心-客户端实现

这部分又可以分为序列中心分配序列客户端自行生成两类:

序列中心分配

这类方案可以参考 Leaf 。简单来说,有如下一些特点:

  • 通过预先分配 ID 区间解决性能问题,每次按照特定步长分配ID,客户端缓存区间本地生成 ID
  • 通过为不同客户端分配不同区间解决 ID 唯一性问题,在客户端内实现 ID 的单调递增
  • 结合 Snowflake 算法解决 ID 信息安全性问题

在某些数据库中间件中也会提供类似的方案,专门的发号系统还会增加如下的一些组件,解决部分问题:

  • 使用 ZK/Etcd 保证节点信息的唯一性
  • 引入时钟修正机制解决节点时间错乱问题,保证 ID 全局唯一
  • 预先获取下一区间降低TP999,减少系统响应时间毛刺
  • 同机房优先调用/中心节点自动切换等运维手段提升中心的可用性

这类方案仍然需要中心节点实现高可用,但是极大程度的降低了中心节点的压力。

然而,这类方案也存在一些问题:

  • 难于在线调整步长
  • 闰秒的处理(几乎所有基于时间的方案都需要注意)
  • 对序列数据直接使用仍然有可能猜测出业务量级
  • ID 只是局部单调递增
  • 有大量组件依赖,适合做成公共服务

由于需要客户端缓存,对于 PHP 这类非常驻进程的语言,可以考虑引入共享内存完成功能。

序列客户端自行生成

如果固定了序列的位数,同时引入分布式协同组件,为客户端提供时间校正以及分配节点ID,结合 Snowflake 算法,可以在客户端自定生成序列。这类方案的优点在于:

  • 去除了数据库等序列生成中心组件的依赖

这一类方案的问题是,1个时间片内(1s/1ms)序列使用完毕后,不能再生成新的ID,为了防止覆盖已生成ID,需要等到下一个时间片内才能继续生成。

另一个问题是,单个节点上存在多个应用时,面临着多个应用竞争同一个 ID 的情况,需要通过一些锁定的手段,保证序列正常发放。当然,如果节点的概念是每个应用,则这个问题可以忽略,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分配的节点信息的位数可能需要增加。

虽然去除了数据库的依赖,仍然存在 ZK / Etcd 等协同组件的依赖,对于小型业务系统来说,在有限节点的情况下,可以考虑直接使用 IP 转化为节点 ID,结合 NTP 服务器,去除分布式协同组件的依赖,彻底实现分布式的 ID 生成。

其他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*

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: <a href="" title=""> <abbr title=""> <acronym title=""> <b> <blockquote cite=""> <cite> <code class="" title="" data-url=""> <del datetime=""> <em> <i> <q cite=""> <strike> <strong> <pre class="" title="" data-url=""> <span class="" title="" data-url="">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